“芒种”这个词出自《周礼》:“泽草所生,种之芒种”,即泽草丛生的地方可种庄稼。《月令七十二侯集解》中也有记载:“五月节,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。” 芒种是夏季第三个节气,是天之阳气与地之阴气交合之时。仲夏将至,全国大部分地区入夏,将进入梅雨时节,气候闷热潮湿,各地区气温升高、湿度变大。 芒种·三候  一候“螳螂生”,古人认为芒种时节螳螂破茧而出。螳螂是自然界的拟态专家,可以貌如花,形如竹,可以翠如夏草,枯如秋叶。 二候“䴗始鸣”,成语“劳燕分飞”,“燕”指燕子,“劳”指的就是伯劳鸟,即“䴗”。 三候“反舌无声”,在古人眼中,伯劳鸟和反舌鸟是善鸣之鸟中的两类典型代表,此时节,伯劳鸟啼鸣,而反舌鸟收声。 我国有句谚语:“芒种夏至天,走路要人牵;牵的要人拉,拉的要人推。”短短几句话,反映了夏天人们的状态——懒散、头脑不清爽,所以此时更要注意养生。 芒种·三宜 避暑 此时天气转热,身体出汗量增多。随着汗液大量排出的还有负责维持神经、肌肉正常功能的钾元素。若体内的钾没有得到及时补充,容易被暑气困扰,出现倦怠疲劳、精神不振等症状。 日常饮食可适量多吃含钾较多的食物,如荞麦、玉米、莴苣、鲜豌豆、毛豆、大豆、香蕉、苋菜、香菜、油菜、甘蓝、芹菜等。  饮茶 夏季暑气过重,以饮绿茶为佳。绿茶性味苦寒,有助于清热、消暑、止渴。但绿茶微寒,容易刺激肠胃,胃寒或经常胃痛的人应少喝或不喝。  午憩 人们在此时节容易感到慵懒、疲劳、没精神。饭后午睡30分钟左右,有助于减缓疲劳、恢复体力。也可以在午间适当晒晒太阳,以顺应阳气充盛的时机,有利于气血运行,振奋精神。 芒种·三忌 贪凉 芒种后气温升高加快,为了散发体内热能,此时人体毛孔扩张,出汗增多,若过度贪凉,易导致热伤风的发生。 要注意补充水分,以加快代谢速度,使内热尽快排出。开空调不要让室内温度低于26℃,进入空调房前,最好提前将汗擦干,以免机体忽冷忽热而致病。 湿气 随着降雨量逐渐增多,湿热之气弥漫,人体易受湿气入侵,产生沉重、困乏、疲惫、口干、食欲不振等症状。 中医认为,湿热困脾,因此饮食上要多吃一些健脾的食物,如山药、薏米、莲子、粳米粥等。 熬夜 夏季气温炎热、湿度增高,人的心脏负荷逐渐加重。这段时间也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时节,要特别注意养心肺。 平时要保持规律作息、少熬夜,避免情绪过于紧张。可以吃一些养心的食物,如桂圆莲肉小枣小米冰糖粥、麦冬桂圆肉枸杞菊花茶等。 把握好养生时机,记住5个“一”! 1. “一汤”——荸荠汤 芒种时节,湿热之气逐渐加重,饮食要注意调理胃气。推荐一款荸荠汤,健脾、养阴、清热。 荸荠半斤、薏苡仁30克,百合30克,先用温水将薏苡仁和百合浸泡,荸荠去皮洗净从中间切开。然后一起加适量水烧沸,再用文火煮45分钟。 2. “一水”——桑葚水 芒种后湿热加重,会导致脾胃湿热内蕴,心火较重而影响睡眠,睡前喝一杯桑葚水,安神的效果不错。  桑葚水简单易做,将买来的新鲜桑葚取100克,加入水300毫升,先煮沸然后再用小火煮10分钟就可以了。桑葚水味道酸甜,喝起来也比较爽口。 3. “一果”——樱桃 仲夏之月,要养心。而樱桃可以说是“心之果”,可以补心气,养心血。樱桃不仅使血脉能够畅通,还能温暖心阳。此外,而樱桃还含有很多铁,缺铁性贫血的人吃樱桃也有帮助。  4. “一粥”——红薯粥 红薯粥,是夏季对抗湿热的好方法。首先,夏季人体流汗多,喝红薯粥可以补充人体流失的水分。其次,红薯粥容易消化,适合夏季因湿热造成的脾胃不适、胃口差等情况。最后,红薯粥有较好的祛湿解暑作用,并且红薯中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,有助于清肠胃、排便排毒,擅长对抗夏日外邪。 5. “一健”——健脾 芒种后暑气渐盛,湿热更伤脾胃,容易出现唇干舌燥、食欲下降等情况,健脾要放在重要位置。推荐美食——冬瓜荷叶扁豆煲水鸭。 如果2~3个人食用,可以准备冬瓜500克、新鲜荷叶半张、扁豆30克、薏米30克、水鸭300克、瘦肉50克。荷叶切成细丝或小块状,冬瓜切成块,瘦肉洗净切块。水鸭斩成大块去血水,纳入所有材料,加适量水,武火滚沸后,文火炖1小时后,加入食盐调味即可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