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豫校食安智慧管理平台食品安全会议
查看: 262|回复: 1

“茶叶里都是农药”“绿茶寒红茶暖”……关于茶叶的8大误区~

[复制链接]
  • 打卡等级:常驻代表
  • 打卡总天数:45
  • 打卡月天数:2
  • 打卡总奖励:2005
  • 最近打卡:2023-10-08 09:07:58

180

主题

10

回帖

2687

积分

版主

积分
2687
发表于 2023-6-21 14:58:52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从来没有一种植物,可以像茶叶一样,在和人类的协作中,变幻出那么多形象和风味;也从来没有一种商品,能像茶叶一样,具有那么多属性和可能性。
      在现代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和营销手段下,社会上也出现了许多真真假假的传言。这里,我们整理出大家耳熟能详的8条来一一解析。
      01 传言一:
      “茶越老越值钱,存茶像买原始股”
      茶的价格主要由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两方面决定。对于同一种茶,正规产品而言,品质越好确实价格会越高。
      常规上讲,春茶的鲜叶成本高于夏茶,头春头采肯定高于春尾;一斤肥壮的实心芽会比叶子贵不少,而对于用成熟叶片做的茶,嫩叶的价格又高于老叶子。
      而所谓讲究“老茶”的茶类,如白茶、黑茶,它们刚生产出来的时候适口性不是很好,要存放一段时间才能完成最佳风味的转化。换句话说,存放也是“老茶”生产过程的一环。但即便是这种讲究“老茶”的茶类,也不是所有的产品放久了都好喝,还取决于它刚生产出来的时候品质是否达标,保存过程是否得当。
      相比生鲜食品,茶叶作为干燥食物,更容易保存,但也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保存下去。多数茶叶都有“最佳尝味期”,过了这个期限,茶叶就不好喝了,像常规的绿茶、红茶,最佳尝味期多在12个月到36个月之间。
      即使是讲究“老茶”的茶类,也没必要过度强调茶叶的金融属性,把它当作金融衍生品来运作。毕竟,作为一种食品,“被喝掉”才是它价值的体现。
      02 传言二:
      “喝茶一定要喝有机的非有机茶里都是农药”
      有机茶的种植和加工方式基本遵循自然规律,让茶树和茶园环境中的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,都能按照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生存,尽可能减少人为的影响。这让靠天吃饭的制茶业更充满了不确定性。
      鲜叶产量不确定,人工除草效率低,有机肥成本高而且效率有限等等,使得“真正满足有机标准”的茶叶成本非常高。而它们好不好喝,最终还是要看制茶师傅的手艺。非有机茶园管理成本较低,鲜叶产量高,制茶师傅只要是正常发挥,保证标准的茶叶品质即可。
      非有机茶园会使用农药来杀菌灭虫,但农药品种、降解周期、施用时间和部位等等并不难做到“遵守国家规范”,而并非像人们以讹传讹那样“都是农药”。如果去计算每天透过喝茶摄入的“农药量”,其实远比通过常规饮食可能摄入的农药少。简单总结:喝茶可能摄入的“农药残留”跟蔬菜水果粮油等其他农产品相比要少得多。
      03 传言三:
      “泡茶一定得用热水”
      热水泡茶,是中国人约定俗成的习惯,所以我们从小就被教育水要烧滚开再泡茶,温吞水泡茶不好喝也不礼貌,茶凉了不能喝等等。

      过去,卫生条件特别是水的净化不如现在,所以把水烧开煮沸,是灭菌净水的主要方法。现在,人们的饮用水很多都是直饮水了,煮不煮沸就没那么重要了。于是,泡茶有了更多选择和风味呈现。
      有的茶咖啡因含量高,比如多数绿茶,热(沸)水泡容易苦。我们就降低水温到80°C甚至更低,这样可以降低咖啡因在水里的溶出量,茶就没那么苦了。
      有人喜欢喝冷饮,那就可以用冷水甚至冰水来浸泡茶叶,只要浸泡时间足够长(一般是1个小时以上),茶叶的香气和滋味照样可以进入冷水中,称为冰爽畅快的冷泡茶。
      而且,和含糖的冷饮比起来,原味冷泡茶的热量为零,是控制热量的人们的饮品首选。
      04 传言四:
      “泡茶一定要用很贵的茶具否则泡不出茶的‘好’”
      生活在唐朝,被后人尊为“茶圣”的陆羽曾说:“器为茶之父”。所以自古以来,各阶层茶客都很注重喝茶泡茶的器具,要名贵、要好看、要有来历或讲究。
      用大缸子或者玻璃罐头瓶子喝茶,总被认为“粗鄙”。用专业茶具泡茶喝茶以示对茶叶和客人的重视,这无可厚非。但专业的茶具不一定很贵,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定义“专业”。更重要的是,泡茶是个技术活儿,熟能生巧,即便手边没有顺手的茶具,我们也能通过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把茶泡好喝。
      简单说,无论茶具专业还是“业余”,名贵还是普通,能不能泡出茶的“好”,都主要取决于冲泡的技能。贵的茶具呈现的是泡茶的仪式感和视觉审美,跟泡出来的茶是否好喝关系不大。
      05 传言五:
      “茶都是又苦又涩的,不好喝”
      过去有句话:不苦不涩不叫茶。现在看来,既有点调侃的意味,替那些比较苦涩的茶解个围,也反映了在物资短缺的年代,浓茶会给人们带来更多安全感。
      现在的茶叶,品类丰富,工艺到位,再加上物流的通达,人们在茶叶风味上有了更多选择。有苦而不涩的,也有不苦不涩的,也有苦涩之后回甘生津的。现代人泡茶,更注重置茶量、泡茶水温和浸泡时间三者的调整,力求泡出滋味平衡、回味舒爽的茶汤,从而体验茶的和谐之美。
      06 传言六:
      “绿茶寒、红茶暖”
      绿茶干茶是绿色系的,茶汤是淡黄色的,滋味微苦,所以从视觉上带来凉爽感,味觉上带来收敛感。而红茶,干茶多是黑褐色的,茶汤都是讨喜的红色,自然给人热烈浪漫的感觉。红茶的茶汤多数苦感较低,高品质的红茶冲泡得当,品饮起来还会有微微的蜜糖香气,让人感觉温暖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
      再加上有些传统文化爱好者,把阴阳五行学说简单粗暴地安在了茶叶上,所以很多人都会误认为“绿茶寒,伤这儿伤那儿”“红茶暖胃,美容养颜……”
      其实,绿茶和红茶根本的差别在于制作工艺。
      绿茶的制作中,有一个关键步骤叫“杀青”,就是通过高温让鲜叶中的氧化酶失去活性,阻止茶多酚氧化变色(茶行业把这个“茶多酚氧化变色”的过程称为“发酵”,跟生物学上的“发酵”含义不同)。
      而红茶则反其道而行之,是让茶多酚完全氧化变成茶黄素和茶红素,被称为“全发酵茶”,从而产生不同于绿茶的风味。
      也就是说,同样的茶树鲜叶,既可以做成绿茶,又可以做成红茶。
      茶多酚的氧化(即茶行业所说的“发酵”)只是影响茶叶的颜色、香气和滋味。而能够进入人体的那些可溶性成分产生“暖”“寒”的说法,只是牵强附会地臆测。
   
      07 传言八:
      “喝茶‘包治百病’” “喝茶有种种禁忌,否则会伤身”
      在古代,医学、交通、信息都很不发达,茶叶以及人们身边的很多种植物,都起到了缓解病痛的作用。这和当时人们对于疾病的认知以及治疗手段的局限有关。现代医学不断进步,对疾病的认识和预防、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加强,茶叶也该卸下“历史重担”,回归到“好喝的饮料”的朴素形象了。

      最多,可以承担一些“文化使者”的新任务。现代科学也确实发现茶叶中有“很多种”对人体有益的生物活性成分,这被商家演绎出种种“功效”。其实,我们每天的饮茶量是有限的,能够摄入的那些“活性成分”并不足以达到科学实验中的“有效剂量”,也就不能指望这些物质在身体里能起什么作用。
      相对于古代的“包治百病”,茶叶的“低热量健康饮料”的属性,在现代社会里更科学,更接地气,也更深入人心。至于流传甚广的那些喝茶的“禁忌”,得看个人的身体状况,不能一概而论。

  • 打卡等级:无名新人
  • 打卡总天数:2
  • 打卡月天数:0
  • 打卡总奖励:16
  • 最近打卡:2023-07-19 09:37:42

1

主题

2

回帖

27

积分

注册会员

积分
27
发表于 2023-7-18 16:54:54 | 显示全部楼层
非常实用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餐饮人说餐饮事

GMT+8, 2025-5-7 00:03 , Processed in 0.453559 second(s), 22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3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